闽南地区的龟崇拜习俗由来已久,龟 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物品。龟 是一种食品,把糯米磨成米浆,放在布袋中虑去水分,分成鸭蛋大的一块块,压成薄片。包上馅(豆沙、芝麻糖、肉等),用模具做成龟形或印上龟纹,蒸熟后食用。以前妇女到庙里、祠堂里“乞龟”,如果得到神的允许,就把供桌上的龟 带回家吃了,保佑明年添个大胖小子。如果如愿得子,要做两个更大的龟 ,前去还愿;小孩满月时要做“满月龟”;四个月时要在小孩头上点红点,叫“点龟”,外祖母家还要给小孩送去龟 ;小孩周岁时,家里要做“四脚龟”,外祖母家也要送来“四脚龟”,寓意四脚齐全,小孩会走路了;之后一直到小孩成年(16岁),每年的生日都要敬拜床公、床母、七娘妈等各路保护神,其仪式也必须有龟 。过去卫生条件差,小儿夭折是常有的事。让龟(龟 )伴随孩子成长,显然是以龟为保护神。成人后还以龟庆贺婚礼,以龟 祭祖、祭神,以龟 祝寿。
临死前准备棺木时,出嫁的女儿要送龟 回娘家。最后,以龟形墓为安息之地。出嫁的女儿参加完葬礼,要将龟 带回婆家,祈求祖先保佑。以后的每年清明节,扫墓的供品仍是龟 ,如果扫墓时有孩子在场,还要分给他们一块龟 ,小孩唱着“红龟分一块,香烟传万家”。
“乞龟”除了求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这项活动是全国罕见的,但在闽南各地的神庙中均有出现。乞龟,就是向神乞求,允许自己将庙中龟带回家,以给全家带来平安、财富、多子、长寿。闽南人崇敬的保生大帝吴 ,被说成是白龟转世,更集中体现了闽南人对龟的特殊感情。
据了解,台湾同胞中80%是闽南移民,崇龟文化也就随之到了台湾。据说郑成功奉家乡南安的上帝公(又称玄天上帝、北极大帝、真武大帝)到台湾,鼓励民间供奉,作为台湾的保护神。这上帝公的原型就是龟。宜兰县的龟山岛被视为当地的保护神,又是旺丁旺财之地。相传当年郑成功部队到达南投县一个村庄时,溪中浮出一只大龟,人们认为这是郑军胜利民众幸福的吉兆。从此,这个村庄被称为福龟村。康熙三十五年所修的《台湾府志·卷七》记载“龟生于池塘埤圳之间甚多”。这是惟一被记为“甚多”的动物,可见台湾人对龟的爱护。由于没有受过“破除迷信”、“扫四旧”的冲击,台湾的崇龟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轰轰烈烈,近年来在澎湖更出现用数百两重的黄金龟供人“乞龟”,用1.5万斤米做成大龟,祭祀后大家分食的盛事。在台南鹿耳门天后宫有32只驮碑龟,人们祭拜妈祖后要摸龟祈福。
闽南地区奇特的“崇龟”习俗
穿灯脚
元宵节,闽南和台湾都有向祖先祈子的“穿灯脚”活动。参加穿灯脚的是近一年间的新嫁娘和生男孩的小媳妇。《闽台岁时节日风俗》这样描述漳浦县一个村庄的穿灯脚活动:“灯棚吊在正堂,在前堂明间正脊下,还要高挂一盏龟灯,龟灯作龟状,下吊一盏小灯……穿灯脚者……从正门步入大厅,穿过龟灯之下,绕过走廊,走向正堂……从左边绕过祖公龛,再从灯棚下穿灯而过,依旧从正门走出”。龟灯代表远祖,吊小灯表示龟族添丁(灯)。所以要将龟灯悬挂在祠堂最显要的位置,向祖先祈子要先从龟灯下穿过。
乞大
一座庙中,最大的龟粿称“龟头”。有的地方,龟头由附近各村轮流迎请。这种迎龟头仪式非常隆重,其中以石狮龟湖大普度尤为着名。乞得龟头的村民,由乐队、彩旗前导,将龟头抬回,供奉在本村神庙中。然后是连续几天的庆祝活动,演戏娱神,大摆宴席。无论本村外村,远近亲朋,素不相识的过路人,都可入席。人们相信,龟头会带来莫大福气,花费多少都会得到更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