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调优我市水产养殖模式和品种结构,今年我市继续开展淡水名特优品种放养统计,纳入统计范围的品种保持不变,为甲鱼、南美白对虾、乌鳢、青虾、罗氏沼虾、河蟹、翘嘴红鲌、银鲫、鳜鱼等16个主要淡水名特优水产品,其中甲鱼细分温室和外塘养殖,乌鳢细分本地乌鳢与杂交鳢。
一、总体情况
据统计,我市今年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40.8万亩,比上年减少2508亩,主要原因是土地征用和产业整治提升;总放养量达83.2亿尾(只),同比增加1.15%,原因是虾类养殖面积有所增加。16个主要名特优养殖品种平均单个养殖面积2.55万亩,其中,单品种最大养殖面积为南美白对虾11.03万亩,最小养殖面积为黄颡鱼专养238亩。养殖面积超过1万亩的品种有8个,分别为南美白对虾11.03万亩,银鲫8.89万亩,甲鱼4.36万亩,乌鳢3.68万亩,青虾2.65万亩,三角鲂2.33万亩,珍珠1.88万亩,花鱼骨1.02万亩。
二、主要特点
1、大部分品种放养量减少,虾类龟类略有增加。
与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下降同步,大部分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和放养量呈下降趋势;增加的品种有5个: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龟类、黑鱼和观赏鱼。其中,南美白对虾近年来养殖效益一直处于我市水产养殖品种的顶端,今年面积和放养量继续增加,其中大棚设施养殖面积增加336亩,达3486亩,同比增幅9.64%;罗氏沼虾是我市西湖区传统养殖品种,效益显着,近年受制于苗种问题,面积从近万亩下降到3000亩左右。由于今年育苗企业生产的苗种质量提高,养殖面积顺势增加到3618亩,同比增幅18.51%;由于“杂交鳢‘杭鳢1号’种苗繁育与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黑鱼养殖面积略有增加,我市自主研发的杂交鳢“杭鳢1号”养殖覆盖率达到90.4%;龟类养殖面积676亩,同比增8.64%;观赏鱼养殖面积1582亩,同比增43.82%。龟类和观赏鱼养殖面积相对较少,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今后增产潜力突出。
2、温室甲鱼产业全面整治,放养量大幅减少。
我市温室甲鱼养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高价格高回报的经济利益驱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去年甲鱼价格攀升至近年来的一个顶点,全市温室甲鱼养殖面积也随之到达高峰,近300万平米。今年我市强势推进温室甲鱼污染整治,年初开始通过宣传已经向广大养殖户发出预警,今年全市甲鱼放养量为5245万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318万只,减幅54.6%。目前余杭区治理区域温室甲鱼养殖场已全部完成签约,拆除甲鱼温室101万平方米;西湖区已完成养殖户温室面积的实地测量、登记造册、结果确认和公示,退养转产协议签订735户,已拆除717户,面积47.7万平方米;桐庐县拆除温室甲鱼大棚3.2万平米。截止7月底,全市完成温室拆除151.9万平方,涉及养殖户1500余户,3000多人,预计全年甲鱼减产1.5万吨,影响产值8~9亿元。
3、投饵式网箱全面退出开放水域,网箱养殖减产减值。
多年来,我市的网箱养殖模式普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造成对江河湖泊和水库的过度利用。网箱养殖品种主要为鳊鲂、翘嘴红鲌、四大家鱼等品种,今年这些品种网箱养殖面积和放养量均大幅减少。
自淳安县率先开展网箱整治完成后,今年建德市也开始大范围拆除开放水域网箱。今年划定千岛湖建德水域8000亩为网箱禁养区,除富春江水库下涯镇大奇山脚东岸江段、杨村桥镇十里埠库湾水域、三都镇姚山脚围坝至宋村山老轮渡码头东岸江段和三都镇杨家至和塘围坝南岸江段水域外,其余的大水面水域均为网箱禁养区。截止到目前,已经累计拆除网箱7845只,面积12.5万平方,涉及养殖户80多户,150余人,减产1500吨左右,影响产值近2000万元。同时清理老虎网1200只、竹箔(网箔)8600米。
4、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发展迅速,养殖效益持续走高。
南美白对虾作为杭州渔业的拳头产品,自引进养殖推广以来发展迅速,预计今年将成为全市产量第一的养殖品种,再加上南美白对虾易于加工,订单销售,产业链拉长,附加值增加,南美白对虾产业无疑成为了我市渔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南美白对虾传统养殖模式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征地拆迁,养殖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二是天气无常,养殖风险如影相随;三是成本高企,市场风险压力巨大。
为缓解上述矛盾,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养殖企业均在积极开展新型养殖模式的探索。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钢架(钢丝)大棚因其生产过程可控、产品质量有保证、产量大幅提升、错时延时销售效益突出的特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追捧,今年全市大棚设施养殖面积增加336亩,总面积达3486亩,同比增幅9.64%。从目前生产情况来看,今年露天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总体发病率在20%左右,大棚养殖未见发病,养殖效益预期会高于去年。来源:杭州市农业局 作者:渔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