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龟鳖产业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特种养殖业。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目前,无论是养殖模式、经营模式和市场规模都因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和民众消费观念结构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优化。目前我国龟业发展呈现什么新势态,在此作一综述,供大家讨论。
一、养龟产业发展迅猛
我国的民间养龟和文化传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家庭小规模养殖,在华南、西南地区农村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养殖户几十万家,产品在市场流通的价值达到万亿元,特别是两广和海南,养殖的人员之广、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可谓全球之最。到目前,我国的养龟业已基本形成科研、养殖、销售和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不少
目前我国龟的养殖品种多达几十个,但从生态习性可分为三大类,即水栖龟类、半水栖龟类和陆龟类,其中水栖龟类的数量最多。这些养殖品种部分是国内的土着品种,如中华乌龟、金头闭壳龟、黑颈乌龟等。部分是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进来的外来品种,如斑点池龟、红耳龟、星龟等。从目前市场经济角度分类,又可分为食用龟类和宠物观赏龟类,其中有人把价格较高的宠物观赏龟称为名龟,如三线闭壳龟、金头龟、黄缘盒龟等。而这些所谓名龟大多是国家或国际认定为不同等级的保护动物,所以无论在繁养和营销方面相对要比甲鱼复杂,因此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养殖经营资质不全
由于我国养龟业的养殖经营长期以来是从民间小规模自行发展而来的,所以许多养殖户对所养殖龟类的社会管理状况不太了解,如哪些是列入国际保护名录的保护动物、哪些是国家和地方保护动物、养殖经营和流通需要哪些许可等。所以许多养殖户还没有办理合法的养殖经营许可证照,这样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特别是十八大后我国进入依法治国的发展轨迹,如何合法养殖经营也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养殖龟类除了极少数珍稀龟类被列入一级保护外,一般比较名贵的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而不被列入保护名录的就是普通养殖动物。但就水生动物养殖而言,不管是否被列入保护名录,凡是养殖都必须有证,那就是普通水生动物养殖,需要办理《水产养殖证》,如养鱼、养鳖、养蟹等,如是搞苗种经营的,还要办《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如是养殖保护动物,就需办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如要进入市场流通或开发利用,还要办理《水生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如果没有这种应有的证照,都视为违法或违规,这不但使养殖经营者存在风险,也会对行业发展带来不利。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龟类交易除了那些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食用龟类可以在公开的市场交易流通外,大多数龟类实质上还是私下交易为主,这给监管造成很大的难度。笔者认为国家应给有证照的养殖经营者一个流通交易的场所,这样既利于监管、也利于发展。
2、乱起龟名搞混市场
正规的龟类品种名称,有学名,也有俗名,学者们也根据这个规律和要求去着述指导,如三线闭壳龟,是根据其典型的外观形象,即在棕红的背上有三条突出而鲜明的黑色线纹,这几乎在别的龟上很难找到,还有是当它在遇到敌害或惊扰时会本能地把头缩进体内,并把外壳完全闭合以保护自己,这就是这种龟的本能行为,这种外观形态加行为,也就成了一般取名的依据,所以它的学名叫三线闭壳龟。为了在国际学术界交流和认同,同时配有国际通用的拉丁名Cuora trifasciata。由于其繁殖率比较低,导致种群的数量极有限,所以显得特别名贵,在中国,长期以来一只500克左右的亚成体,售价高达十几万元,堪比黄金,所以民间又叫它金钱龟。本来这种既有法定的学名、又有简单的俗名就可以了,但因昂贵的价格使一些人就在名称上动起了脑筋,乱取名以提高价格。还是以三线闭壳龟为例,长期以来其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以个体大小和体况依据定价,如一只10克左右的龟苗3万元左右,250克左右的幼龟(龟碌)10万元左右,500克左右的亚成体15万元左右,能正常繁殖的成熟种龟20万元起价。而现在则在此基础上以腹部的色泽和线纹来乱定价,如一般纯种三线闭壳龟后代体背的变化不大,但腹部会有些变异,因为三线闭壳龟的实际价值是宠物观赏和象征文化,所以一般比较重视体背和行为,很少去关心平时在观养过程中看不见的腹部。然而就是这并无多大价值的腹部变化被一些人做起了大文章,如以腹部米字的线纹和板块的颜色变化而取名,到目前已有什么红米、黑米、花米、白米和内八、外八等名称,并以此加价,弄得初养者一头雾水,上当受骗的不少,这种现象出现在诸多的龟品种上。
3、非法经营损失严重
目前我国价格较高的龟类品种,大多被列为国际、国内不同等级的保护名录,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养殖和经营这些龟类必须持有管理部门的许可,否则视为违法。特别是从境外引进的品种,不但要有许可,引进时还要进行检疫检验,但据调查,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养殖户有相当部分没有这种许可,经营流通也大多处于自由流通。由于在流通过程中缺乏监管和检验检测,不但质量难以保证,更难预防疾病输入。一些养殖户反映龟难养、疾病多,其中与这种非法流通过程中的过度应激和体内外损伤不无关系。如有养殖者反映,野生黄缘盒龟从下山到养成,成活率不到30%,损失之严重,触目惊心。
4、原有种群多样性面临挑战
对一般区域生态中的生物多样性来说,基本以保护原有稳定的种群为主,否则就被破坏,而一旦破坏,要想再恢复就极难。由于我国对龟类的开发价值较高,应用较广,所以在养殖和引进过程中,如不加强监管,就极易造成破坏原有区域生态多样性的可能。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乱放生,二是无序杂交。
从龟的文化价值讲,宗教信仰者放生龟几乎已成一种习俗。放生者的本意是把龟从圈养者中花钱救出来,放归到自然中去,可谓是一种善举。但如果不分品种、不分场合乱放,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红耳龟,俗名彩龟,这种表象艳丽、行为可爱的外来龟,作为观赏和食用,在我国曾风靡一时,开始时一只10克重的龟苗价格高达300多元。这种龟不但艳丽好看、味道鲜美,还有繁殖率和生存率极高的特性,在世界上属于侵害性物种。由于这个特性,在我国不到十年,就沦为最低档的食用龟类,现在一只10克重的龟苗在市场上一般不超过5元。如果把这种龟放生到我国的任何一个淡水自然水域中,就会很快地使原有水域的土着龟类数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形成其独霸的势态。所以这种龟在我国已经列为重点关注的进口物种之一。然而由于放养者的无知,在有些风景区的水域已有出现,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后果可想而知。
杂交是改良和提高物种性能的一种生物学手段,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有目标、有方向、有序规范地进行这项工作,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如我国的杂交稻、杂交鱼等。特别是通过杂交培育的新品种,不会被列入保护名录而可以积极开发利用。笔者反对的是那种无序的杂交,一代种在市场中随意流通并进行自交,这些自交体也会因缺乏监管流入到自然水域,从而造成严重的杂交污染,其实这种后果不亚于外来物种的侵袭,同样会造成水域原种的基因混乱。
5、行业管理还待加强
我国的养龟业发展虽然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认可,得以迅猛的发展,但作为行业组织还应加强管理,担任起产业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重任。笔者认为行业组织首先应逐步规范本行业内的依法依规行为,打击违法和不法行为,净化行业内部发展氛围。这样就需要在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内部要定章立规,建立负面清单和作为清单,为产业链中各个从业人员在养殖经营过程中排忧解难,严惩不法不规行为,带领广大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合法的劳动和创新致富,同时也能推动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前景看好
我国养龟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个蓄势暴发的过程,无论是两广还是沿海内地,民间养龟其实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有多种应用功能价值的龟,在市场上逐渐被民众认知,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养殖的发展,但因龟的品种众多,加之又没有像其他养殖动物那样有公开的交易市场,所以一直在民间扩大蔓延,直到2012年开始因国内常规投资渠道风险加大,一些资金开始大量流入龟市,龟市暴发,产业也露出水面。
资本金在社会资本市场的流动是以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来吸引和推动的,当某个项目的利润率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时,资本就会不约而同地流向某个项目,当社会资本发现龟市的现行和潜在利润率大大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时,就会流入大量资金到龟市,并推动其走高,于是出现了龟市,出现了养龟热,出现了种苗短缺、价格暴涨,种苗拥有者和炒作者获得了暴利。
这种蓄势暴发现象是一种市场形态,也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行业发展业态,这种市场业态不但造就了一个产业的形成,也使一个产业得以延续和发展,那就是吸引了一大批原本不知龟为何物的养龟人,和养龟人所发明的养殖经营模式。养龟业的产生和队伍的壮大使养龟业在市场价格起落和产业发展的规范中不断前行,所以前景看好。但那种疯狂的暴利时代会随着龟的数量不断增多和市场的不断规范及社会利润率不断向平均利润率靠近而不会再来。出处:科学养鱼(浙江杭州龟鳖研究所 赵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