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稻鳖共生”完美结合
——记“市农科突出贡献者”王根连
年初,在湖州市农业科技大会上,王根连被评为湖州市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笔者慕名采访了他。
采访中,王根连告诉笔者:“科技创业需要勇气!”这是他走过20年科创之路的体会。从一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到一名企业家,他放弃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自主创业,这不仅仅需要不怕失败的勇气,更要无比的决心。 1992年,政府允许农田的10%可集中用作经济作物试验,这给了王根连一个难得的机会。他马上借了4万元钱,到雷甸镇承包了20亩田,开始试养起了甲鱼。由于资金的缺乏,建不起全封闭温室养殖甲鱼,王根连因陋就简,利用塑料大棚温室与露天泥池相结合的方法养甲鱼。出乎意料的是,正是这种“不入流”的养殖条件,养出的甲鱼比全封闭温室养殖的甲鱼更畅销,这使得王根连的信心大增。
王根连让养殖场里四分之三的甲鱼离开了温室,以完全自然的冬眠方式过冬。这种新型的养殖方式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杭州市养鳖协会秘书长王毅认为,这种养殖方式是一种“创新,不但能节省大量成本,更提高了甲鱼的品质。经过冬眠的甲鱼,活性和抗病力大大赠强,这一新技术引起了行内的关注。
在清溪花鳖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王根连并没有放慢他创新的脚步。他发现,饲养过甲鱼的池塘土质含有大量的氮、磷、钾,恰好是水稻的最佳肥料。经过摸索,王根连终于总结出了一种稻鳖轮作的生态养殖模式。每年5月中旬投池放甲鱼,到次年7月甲鱼长成后捕捞上岸,立即在鳖池内插种晚粳稻,以养鳖时所剩下的饵料和鳖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的营养源,到11月份,每亩鳖池可产粮500公斤。而现如今,稻鳖轮作业已成为过去式,新的养殖模式稻鳖共生也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与“稻鳖轮作”不同的是,“稻鳖共生”模式稻与鳖的放养没有先后,而是同时进行。现在同时生产、生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缩短了时间差。据估算,一块地由于几乎不间断同时使用,土地产出即使亩产与从前一样,产量与产值都至少比从前增长50%。
同时,为了缓解病虫对水稻的毒害,王根连大胆地借鉴防蚊子的方法,在稻田里支起了一张近4万平方米的大网。这巨型“蚊帐”拒绝了病虫的侵害,而又正是这种方法完全实现了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不施农药、不施化肥的种植模式。“帐子大米”再一次打响了品牌。为了种好大米,打出德清大米的名声,王根连还不辞辛苦全国选种,并从2007年开始在海南精心育种,经过四下海南,王根连终于在2010年开发出了6个系列的全新优质稻种,为全县农民供应了4万亩稻谷所需的种子。
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户科技致富,王根连推出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他的公司带动了全县多家股份制甲鱼养殖场蓬勃发展。王根连还带动当地10多个种粮大户一起种植“清溪大米”。王根连不仅提供优良种子,还包技术、包产量,不少农户从中赚到了钱。来源: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