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中心 |
|
打造生态综合种养升级版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7] 已浏览 290 次 |
池塘里面养鱼养虾、能种水稻,而且这种水稻个头比成年人还高。
“我试种池塘专用稻已经8年了,总算摸透了它的习性。”刚刚获评为全国“最美渔技员”的湖北省洪湖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英雄告诉记者,综合来看,池塘专用稻+水产养殖,解决了池塘富营养化、底泥深捕捞难、高温对水草影响等问题,同时减少了水产化学品投入,修复了池塘环境,提供了“一稻两虾”的良好生态,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池塘专用稻——“渔稻”系列品种是浙江大学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同为养殖池塘专门培育的高秆、壮秆新品种。2010年至今,科研人员在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北等地30多个试验点,开展了鱼、虾、蟹、鳖等12种不同类型池塘种稻试验。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与深水稻、浮床种稻不同,池塘种稻是选择池塘专用稻品种,直接种植于池塘底泥,随水产动物生长而逐步抬高水位,渔稻共生而成熟收获。水稻生长期间不施肥、不打药,全部依靠养殖池塘中残饵、水产动物排泄物等产生富营养化的氮、磷等养分。”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经济团队首席专家、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介绍。
王英雄说,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目前洪湖市已经在养殖池塘形成了“两茬虾+稻”“螺+鳖+稻”“刺鳅+稻”等多种新模式,每亩纯利均在5000元以上,促进了渔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不仅是经济效益,池塘种稻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作为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专家,方福平认为,池塘种稻开拓了水稻种植新领地,新增了水稻种植面积、绿色优质稻谷,对确保国家口粮绝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若全国有1/4的养殖池塘种植水稻,则水稻面积可以增加1000万亩,相当于浙江、福建、贵州、重庆等省份的全年水稻种植面积。
同时,池塘种稻提高塘体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殖污染,提高生态安全水平。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池塘水产品吸收的氮、磷仅占投入总量的3~25%;残余养分中约有41.7%残留在水体中、44.0%沉积在底泥中。
示范推广需多方配合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总工程师程咸立认为,高秆、壮秆的池塘专用稻品种以及池塘种稻模式的出现,打破了稻田养殖的传统,拓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的边界,为水产养殖户提供了更为多样性的模式选择,有利于促进生态水产产业的转换和升级,减少单一模式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产业风险。
方福平介绍,近10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共同在浙江、江苏、湖北等10余个省份,开展了青虾、黄颡鱼、中华绒鳌蟹、泥鳅、小龙虾等10余种“水产动物+水稻”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示范。结果发现,“小龙虾养殖+池塘专用稻”的共作模式效果最好、应用潜力最大,特别在种养茬口衔接、稻虾长期共生、水稻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做饵料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经济效益好,深受养殖户欢迎。
当前,稻田养小龙虾的效益普遍较好,但也要未雨绸缪。方福平认为,应当加强水稻品种、种养模式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水平。
此外,目前小龙虾塘和甲鱼塘种稻,均可排水后采用收割机机收。但是深水条件下水稻机收尚存在问题,需要农机部门研发相关机械。“池塘专用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模式的成功推广,率先打造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升级版。”方福平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