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花鳖
瓯江花鳖,又称松阳花鳖、瓯江鳖、甲鱼,属中华鳖的一个地方种群。它背微高但不突,体厚,裙边宽;雌性体型呈马蹄状,雄性略呈椭圆形;除了背上有12个以上大小形状不等的点状花斑外,腹部后端和中部腹甲上各有两块暗红的斑块,酷似脸谱。瓯江花鳖是瓯江水系的特产,虽然生长不如日本鳖快,个体不如常见的中华鳖大,但它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且肉质、味道明显优于其它鳖,因此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瓯江花鳖的习性与中华鳖的其它种类相同,属水栖爬行类冷血动物,常栖息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有上岸进行日光浴的习性。
民间谚语形容鳖的活动是“春天发水走上滩,夏日炎炎柳荫栖,秋天凉了入水底,冬季严寒钻泥潭”。它肉食性,以鱼、虾、软体动物等为主食。性怯懦怕声响,白天潜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耐饥饿,但贪食且残忍,如食饵缺乏时还会互相残食。4~5龄性成熟,5~8月产卵。
自然条件下,鳖的产卵点一般选择在环境安静、干燥向阳、质地松软,且离水不远的岸上沙地。其选好产卵点后,用后肢掘坑10厘米深,将卵蛋产于其中,然后用土覆盖压平伪装,不留痕迹。据研究观察,根据鳖产卵点距离水面的高度可准确判断当年的降雨量。它的寿命可达60岁以上。
鳖的食养文化
鱼腹藏羊:鳖自古以来就是世人公认的滋补营养品,在我国很早以前的记载中就有“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的叙述。据传说,鳖还与“鲜”字的由来有关呢。春秋时代,春秋五霸齐恒公的御厨易牙,善调五味,首创食疗养生膳,据说他庖制了名菜【鱼腹藏羊】,将鳖与羊合一而蒸,味道鲜美无比,腥膻味全消。由于鳖又称甲鱼,故古人将鱼和羊组了个“鲜”字,这道名菜在南宋又称鳖蒸羊,是宫廷名菜。北方人以羊为鲜,南方人以鳖为鲜,鳖蒸羊聚集南北两鲜于一盘,固称【鱼腹藏羊】。
故人认为,鳖的滋味鲜美不在肉,而在鳖甲四周的柔软部分,它下垂似“裙”,故名“裙边”。其味胶质浓濡,不肥不腻,细嫩鲜香,入口时令人回味无穷。相传五代时,有一位名为谦光的僧人精于饮食,平时他酒肉不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愿鹅生四掌,鳖留两裙。”可见他对鹅掌和鳖裙的喜爱。有趣的是,谦光并不是喜欢鳖裙的第一位僧人。
据《江邻几杂志》载:“客有投晋云寺中宿者,僧为具馔馐,鳖甚美,但讶其无裙耳”。比鳖肉更诱人的裙边,当然是让烧火的和尚偷吃了。宋代仁宗皇帝一次召见江陵县令张景时问:“所食何物?”,张回答说:“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笋煮鳖裙羹。”好一个“冬笋煮鳖裙”,惹得仁宗皇帝羡慕不已,由此,鳖裙成为点缀餐桌的一道名菜而享誉天下。史书记载,从明代至清末,皇宫御膳中常提到的“水八珍”、“中八珍”中,都无不列外地有裙边这一珍品。
鳖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A、B1、B2等,具有鸡、鹿、牛、猪、鱼5种肉的美味,素有“美食五味肉”之称。它是一种低脂肪食品,其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5.43%,其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占32.4%,是牛肉的6.54倍,罗非鱼的2.54倍,铁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鳖浑身都是宝,鳖的头、甲、骨、肉、卵、胆、脂肪均可入药。《名医别录》中称鳖肉有补中益气之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鳖肉有滋阴补肾,清热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种功效,可治虚劳盗汗,阴虚阳亢,腰酸腿疼,久病泄泻,小儿惊痫,妇女闭经、难产等症。
《日用本草》认为,鳖血外敷能治面神经,可除中风口渴,虚劳潮热,并可治疗骨结核。鳖血含有动物胶、角蛋白、碘和维生素D等成份,可滋补潜阳、补血、消肿、平肝火,能治疗肝硬化和肝脾肿大,治疗闭经、经漏和小儿尺癫等症。鳖胆可治痔漏。鳖卵可治久痢。鳖头焙干研末,黄酒冲服,可治脱肛。鳖的脂肪可滋阴养阳,治疗白发。现代科学认为,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养颜美容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甲鱼肉中含有一种抵抗人体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质,常食可以降低血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吃适量甲鱼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及提高母乳质量。日本科学家实验还证实,鳖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它含铁质、叶酸等,能旺盛造血功能,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恢复疲劳。
瓯江花鳖资源盛衰史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瓯江花鳖的资源量还是比较多的,不但瓯江渔民能经常捕到,而且沿江居民在鳖的产卵季节也经常能在江边沙地上捉到。当时,鳖的烹饪基本采用炖的技法,去除内脏后,即将其整个放入沙锅,加水加调料,再放入一些滋补中药,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煮熟。吃掉鳖肉后,人们把鳖壳清洗干净,用绳子挂在床头,据说有驱赶蚊子的功效。因此,比较富裕的人家,其床头上总喜欢挂一个鳖壳,以显示与众不同的身份。
由于鳖的经济价值很高,因此当地也出现了一些专门捉鳖的能手,他们常用的工具是一把前端呈“U”字形的鳖叉,一旦发现鳖,就用鳖叉将其叉住,然后翻转,再用手抓住。后来又出现了一批外来的捉鳖客,他们先在江边考察,选中地方,然后一边抽着烟,一边吹着口哨,在江边悠闲地观察,一旦发现有鳖浮出水面呼吸空气,马上抛出手中系有细绳的鳖钩,然后拉到岸边。他们的手头很准,抛出的鳖钩很少落空。据知情人透露,一个钩鳖人,好的时候每天可捉野生鳖十几只,且经常能捉到5斤以上的大鳖。可见当时瓯江花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后来,由于人为捕捞强度不断加大,瓯江水电梯级开发逐步深入,再加上河道采沙破坏了它赖以繁衍的沙滩,直接导致野生资源的严重衰退,甚至面临绝迹。为了保护和修复瓯江中这一珍贵的资源,2002年,丽水市水利局首次开展了瓯江花鳖的增殖活动,成为全省最早开始甲鱼增殖的地级市,随后在省内其它市推广。这一增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漫漫开发之路
瓯江花鳖的人工养殖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出现于松阳县松古平原。当地养殖户把瓯江中捕获的瓯江花鳖放到土池中进行驯化养殖,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扩大规模,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形成连片发展态势,年产稚鳖数量达300多万只,成为远近闻名的规模化稚鳖产区。
1995年前后,鳖蛋价格高达20元/只,稚鳖价格30元/只,松阳养殖户着实大赚了一笔。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席卷全国的鳖产业大寒潮期间,鳖的价格出现了连续的大幅度下滑,稚鳖价格从30元/只下滑到1元/只。松阳鳖业虽然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但没有被冲垮,他们实行的生态养殖模式使松阳鳖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近年来,我市在鳖的养殖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推广池塘生态养殖的同时,还研发了鳖的“三段式”养殖法和高山稻田生态养鳖模式,这两种模式均属省内首创,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编入《浙江省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到目前为止,丽水全市稚鳖年产量还有300万只,商品鳖年产量390吨。
丽水鳖产业的生存危机是过去了,还走出了一条具丽水特色的发展之路,但瓯江花鳖的种质却出现了问题。由于当地养殖户随意引进泰国鳖、日本鳖及其它鳖种,导致品种严重混杂。目前瓯江花鳖的纯种已经很少了,如果再不加强保护,这一珍贵的种质基因将不复存在。因此,建立瓯江花鳖原、良种场,切实加强种质的保护和提纯复壮,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项工作。出处: 丽水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