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的农田里再也看不见温室甲鱼棚了!2月底,那批生产周期较长的鳄鱼龟全部退养,最后的几顶养殖棚消失,许村镇彻底摘下“甲鱼镇”帽子。如今,空气变好,河水变清,养殖户谋划着转产之路。近日,记者走进许村镇,对温室甲鱼养殖的转产进行调查。
清退:与温室甲鱼养殖挥手道别
曾经,许村镇的甲鱼棚可算远近闻名,温室甲鱼养殖曾让一批农户走上富裕道路。
一户养,家家养。慢慢地,许村镇的养殖户达到了2526户,面积330余万平方米。但随着大批量的养殖,排放的废水和废气逐渐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近年来,温室甲鱼行情每况愈下,温室甲鱼养殖日渐衰落。
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关停温室甲鱼,还许村蓝天绿水。
2013年,许村镇出台退养方案。可是退养之路并不好走。“一开始说要把甲鱼棚全部清退,难度太大了,好几夜没合眼。”塘桥村党总支书记朱金法说。塘桥村有温室甲鱼养殖户555户,面积58万多平方米,是许村养殖面积最大的村,因而得名“甲鱼村”。之后,他们利用各种村民会议宣传动员,全面摸清底数,甚至明确到每家的甲鱼什么时候能卖。
村里还对带头拆、组建拆棚队伍的村民组长,在村民组长岗位责任制百分考核中给予加分,以此鼓励组长引导、劝导养殖户加快拆除进度。
到去年12月底,养殖户全部退养,实现当年全面清退的目标。
景树村也是养殖大村,有甲鱼养殖户386户,“哪家要拆,哪家的甲鱼已经销售,我们都有掌握,帮助他们打通销售渠道。”景树村村委会主任鲁方明说。
经过一年的大力整治,至今年2月底,所有的鳄鱼龟也销售完毕,该镇2526户温室甲鱼棚全部拆除。“常年发红、发黑的水不见了,冬天的傍晚再也看不到白色烟雾,空气日渐清新,大家都看到了拆温室甲鱼棚带来的好处,这是全镇人民共同的功劳。”许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耿炎说。
转产:浙商回归投资高效农业
“拆甲鱼棚,一切都是为了子孙后代,这个产业需要健康发展了。”站在一片已被平整完的土地前,许巷村联丰组有着11年养殖经验的张甫明感慨地说。
张甫明共有6顶温室甲鱼棚,可算组里养殖大户,每年盈利也较可观。可是,去年8月中旬,他带头拆除了甲鱼棚,“只是觉得这个产业以后没有出路。”
甲鱼不养了,那今后干点啥?正当张甫明和其他养殖户一筹莫展时,高建新回来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土生土长于许巷村联丰组的高建新看准机遇去上海“捞金”,经过20多年的打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也结交了一批朋友。
高建新的这批朋友既搞建筑,还发展高效农业,农业基地所产的蔬菜、水果供应给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和大型企业。朋友们在农业生产、销售上获得的巨大成功,让高建新心动不已,也跃跃欲试搞农业。
去年,当甲鱼棚大规模拆除后,养殖户要转产,高建新需要土地,双方一拍即合。
高建新向许巷村承包了110亩土地,其中80亩就是甲鱼棚拆除后流转出来的。之后,他成立了瑞泰农业有限公司,而张甫明等20位养殖户成为了公司的员工。
“拆了甲鱼棚后,自己单独搞种植不成规模,赚不到钱,而我一时也想不好应该做什么。”张甫明说,与其重新谋划出路,到不如与高建新一起搞农业,“他有销售路子,大家觉得肯定能做好。”今后,高建新除了要支付这些养殖户土地租金,还要支付相应工资报酬。张甫明算过,土地租金和工资相加,一年收入几万元不成问题。
而从商多年的高建新心中更有把握,他的农业基地可以和上海的朋友合作,也可以扩展杭州、宁波等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不久前,高建新投资1000多万元,更新土壤,建好设施,打算种植莴笋、草莓等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接下去,大家就要忙着搭建大棚,等到六七月份,就能见收成了。许巷村村委会主任徐忠秋大力支持高建新的此次回归,“他不仅是一次投资,更是带领养殖户们在转产。今后,养殖户学到了经验,有想法的就可以自己承包土地搞种植,规避很多风险。”
村干部牵线帮助养殖户转产
塘桥村摘下甲鱼村帽子后,塘桥村党总支书记朱金法并没有丝毫轻松,“以前是想着怎么拆,现在想着如何引导转产。”
如何利用好拆后土地,是朱金法首先考虑的问题。朱金法并不建议养殖户全部从事种植,“有些养殖户不懂种植,万一搞砸了呢?”
“土地资源有限,我觉得要把土地流转出来,让优质的大户来承包。”期间,有些外来的大户主动联系塘桥村,希望能在村里承包土地搞种植,但朱金法每次都要仔细筛选。曾有人想承包土地种植菌类,可他觉得这里不是产业基地,也不成规模,前景不一定好。
目前,塘桥村已引入3个农业项目,种植草莓、果树等,转产后全村土地没有一处抛荒。
而对于那些不适合从事农业生产的转产户,朱金法建议他们营商。“01省道建设前,塘桥村是通杭州的必经之地,我们塘桥人有个特点,能吃苦,头脑灵活,以前这里的经济是非常活跃的。”
对一些正当壮年的转产户,朱金法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跟家纺有关的行业。而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就帮忙跟企业牵线搭桥,让他们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朱金法说,虽然甲鱼棚拆除了,可大家没觉得生活过不下去。相反,现在农民的观念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对环境的要求都很高,上千根烟囱不见了,换来了好空气,没有一个不说好。2005年,塘桥村曾经喊出“强村富民、生态家园、和谐塘桥”的口号,现在看来,当时的眼光和现在的发展是吻合的,“只不过现在我们把强村富民改成富民强村,民富了,村才强大。”朱金法说。
村民过上了新生活
昨天中午,塘桥村9组的王浩根结束了两担运输生意,回家午休。相比养甲鱼那会,他的生活清闲了很多。
“养殖很苦,精神压力很大。”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还要半夜起来换水,一天喂几次饲料,生木渣加温……没有一天能脱得开身。“干得苦不说,还要承担风险,担心市场行情,有些养不好的就亏本,一年亏几万是很正常的。”
因此,王浩根不仅养甲鱼,也一直接运输生意,生活“双保险”。
去年,塘桥村大规模拆甲鱼棚,王浩根没多想,早早地把棚子拆了。
王浩根说,以前,傍晚的天空被烟雾笼罩,几乎看不到蓝天白云。塘桥村靠近杭浦高速,村里上千根烟囱支起排废气,烟雾吹到了高速公路上,阻碍了通行视线,高速管理人员曾多次来村里协商:“你们别再烧了。”
甲鱼棚子拆除,把污染源切断,空气变好,河水变清,村民吃过晚饭互相串门,“大家形成共识,这是造福子女后代。”
王浩根不养甲鱼后,一心扑在运输上,也有时间多接几担生意,“现在生活很轻松,生活品质提高,早就该如此了。”出处:海宁日报 作者:记者 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