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新客人,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教授来学习研究“稻鳖共生”的创新模式。水稻田“一胎两子”,孕育出两种农产品,看似并没有关联的水稻和甲鱼却在同一个地方相互照顾、共同生长。这种德清独创的农业模式已成为全国的“明星”。
“从前年开始就有全国各地的客人来我们基地参观学习,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批了。”这种新型种养模式的首创者、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根连这样对记者说。
在水稻田里,甲鱼生长的生态环境好,就像是住在森林氧吧里一样,也能经常吃些小虫,营养多样化,甲鱼不易发病,存活率高,长得也快,而水稻没有病虫害,也就无需施农药,造就了“清溪大米不打农药”的好口碑。公司主要的“稻鳖共生”基地——新港现代农业综合区因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在上周被审定为省级粮食功能区。
11月的农业综合区内,放眼望去,2000亩金黄的稻田一望无垠。北风吹来,还未收割的金黄稻穗纷纷低下了头,而甲鱼早已躲进了泥地开始冬眠,不见了踪影。在每块稻田中都有两个大水池尤其引人注目,据王根连介绍,这是去年摸索出来的稻鳖共生第三代模式。“等到收割稻谷的时候,水一放干,甲鱼就会朝着有水源的地方爬过去,爬进去之后又要让它们出不来,我们在这块上花了不少心思。”
除了对池塘结构的改造精益求精,在尝试将“稻鳖轮作”改为“稻鳖共生”后,王根连也一直在寻找适合共生的水稻品种。“因为不撒农药的水稻生长期更长,所以要种得早,但还不能长太高。适合的水稻要秆子矮,透光性好,这样甲鱼生长的温度才能保证。”从2011年开始,王根连连续三年搞实验,改变播种时间和数量来寻找稻鳖的最佳组合。
2013年,王根连终于在多亩不同组合的稻田里找到了长势最好的稻谷,并在今年推广,“稻鳖共生”模式愈发成熟。4月水稻播种,同时3岁的甲鱼也放入稻田,11月收割稻谷,部分长势好的甲鱼也一同被收上了岸。然而今年的光照较少,水稻生长受到影响,颗粒饱满度不高,“我要挑些在今年仍然长得好的水稻在明年播种,不断提高水稻质量。”
经过一季又一季的水稻种植和一批又一批的甲鱼养殖,原来只是县农科所一名小小水稻实验员的王根连俨然成为了一位从稻花香里站起来的农业专家,并且一直在进行着创新。
11月10日,湖州市农业局在“稻鳖共生”的基地测产,结果水稻产量为550公斤/亩。王根连告诉记者,按平均每亩地净产大米600~700斤、甲鱼300斤计算,一年下来亩产值可达两万元。经过不断的试验,王根连在致富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快。而他也没有落下同伴,先富带后富,从2008年连续三年提供优质的大米品种给德清的种粮大户,种植面积达3000亩。来源:德清新闻网见习记者 陆晨晖